“保壳摘帽”预期逐步明朗 ST股步入炒作高峰
12月14日,A股市场仍无大的起色,不过ST板块却强势崛起,多只ST股夺下涨停,业内人士指出,随着2017年即将收官,ST股的“保壳”、“摘帽”大计也基本明朗化,不过普通投资者参与这一概念的炒作仍然存在诸多风险。
ST板块迎炒作高峰
12月14日,沪深两市主要股指均以绿盘报收,不过ST板块却迸发出强大的上涨势头,*ST众和(002070)、*ST河化(000953)、ST云维(600725)、*ST金宇(000803)、ST南化(600301)、*ST昌鱼(600275)、*ST三维(000755)、*ST东数(002248)、*ST东海A(000613)涨停;另外,多只ST股盘中触及涨停。整个ST板块,除去停牌股,只有*ST德力(002571)、*ST中富(000659)等7只个股下跌,其余46只ST股均以红盘报收,ST板块全天整体上涨1.88%。
“在12月中旬这个时点上,ST板块往往会有一波。”南京证券投资顾问姜文礡表示,从历史经验看,ST板块的炒作高峰往往集中在三个时段,一是每年12月份,这个时段通常是ST公司动用各种手段“保壳”、“摘帽”的时间窗口,ST公司能否“保壳”、“摘帽”在此期间将逐渐明朗化。二是每年三四月份上市公司年报密集发布期间,ST股的最终命运将在这一阶段完全清晰。三是每年的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达到“摘帽”条件的ST股将在这一时段密集“脱帽摘星”。
业内人士的分析也得到了市场的证明,12月14日涨停的ST股大多已经具备了“摘帽”的条件或者“摘帽”预期较为明朗化,比如*ST河化在12月份连续获得政府巨额补贴、控股股东赠送现金以及转让应收账款等利好,非但“保壳”已基本无忧,“摘帽”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幅提升。而*ST东海A、ST南化等股也基本解除了暂停上市的风险。
机构投资者提前潜伏
尽管“戴帽加星”的ST板块,一向都是垃圾股的代名词,除了期盼获取暴利的游资外,很少有诸如基金这样的主流机构参与交易,但是公开信息显示,已有相当部分机构投资者已经在ST板块潜伏下来,布局其在岁末年初的这波机会。
据上游财经—重庆商报统计,结合上市公司三季报以及基金公司三季报披露的信息可以发现,截至三季度末,沪深两市已有17家ST公司在报告期内获得公募基金、阳光该私募基金、券商、QFII、保险、社保以及汇金证金等机构投资者持有,机构投资者持有相关ST公司的股票总量接近3.35亿股,其中*ST弘高(002504)、ST紫学、*ST华泽(000693)等8只ST股在三季度获得机构投资者不同程度的净增持。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机构投资者不断加码,部分ST股已成为相关机构的重仓对象,比如湖南国企创新私募投资基金便持有*ST华菱(000932)3.04亿股,占*ST华菱总股本的10.08%。而中信证券(600030)则持有*ST中绒(000982)4866.67万股,占其总股本的2.7%。
而在机构投资者持有的ST股中,有多只ST股已经初步具备“摘帽”的预期,比如已经发布2017年年报预喜公告、“摘帽”预期明确的*ST三泰(002312),其十大流通股东中便有泰达宏利价值成长定向增发312号资产管理计划、国华人寿保险万能三号等多个机构投资者的身影。
炒“摘帽”题材股需谨慎
南京证券投资顾问姜文礡认为,在IPO常态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壳资源价格确实在下降,但这并不否认部分ST个股年底具备摘帽的可能性,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优质资产注入,抑或是业绩的凤凰涅槃等因素,都可能使得公司基本面否极泰来。ST“摘帽”概念股也因此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明显的超额收益。但是从历史上看,很多“摘帽”股的炒作持续性不佳,这是因为部分ST股由于仅依靠变卖资产或政府补助实现业绩扭亏为盈,因此仍存在主营业务不突出、经营资金匮乏、盈利能力不强等风险因素,公司内在价值并未出现根本性扭转,因此原则上不建议投资者在“摘帽”形势明朗后长时间持有依靠非经常性收益脱困的ST股,相对而言,积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主营转型或被借壳上市的“摘帽”股,其中长期投资价值更为明显。
申万宏源(000166)投资顾问谭飞指出,每年年底市场都会炒作一些“摘帽”概念股,投资者当前可选择受政策扶持、价格不高、盘子不大且“摘帽”前景明确的ST股,并对其进行组合投资,投入资金量较小的投资者可将资金平均分配,选择价格较低的3至5只个股。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今年市场生态发生改变,监管层正在打击年末突击调节利润的行为,沪深交易所近期频频就相关事项问询上市公司,包括资产出售的交易动机、会计处理的合规性等,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监管。这也意味着今年市场对于ST股摘帽行情预期在降低,投资者如果要把握摘帽题材,一方面找会计指标改善持续性较强的摘帽标的,比如重点关注通过借壳上市、或资产置换,新增赢利点实现扭亏的标的;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市场的综合环境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