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连阳跟你有几毛钱关系?
一阵连阳猛攻,失去的3400点又回到了多头手中。这波始自2017年年尾的跨年度11连阳反弹行情,在悄无声息中喷薄而出,表面上看热闹非凡,为2018年开了个好头,但对不少散户而言,却又是一肚子苦水。因为在11连阳背后,主力机构把白马股的钱赚走了;游资、敢死队把题材概念股的钱赚走了;剩下不涨的股票,甚至还在逆市创新低的股票,被散户捏了一大把。所以, “二八”格局下,不少人依然落得个赚了指数不赚钱的结局。就算周二大盘再起升势,估计与大多数散户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在2018年,散户赚钱的正确姿势究竟是什么?在寻找这一答案之前,不妨先看一下现在的投资者结构变化。
A股一直以波动率大、投机性强、散户化程度高的特征,被认为是非常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但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大幅波动之后,特别是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管理层大力倡导价值投资理念,机构主导行情的色彩越发浓厚。拿刚刚过去的2017年来说,反映在盘面上就是:蓝筹白马股走牛,以上证50为代表,全年涨幅超过20%;估值不具优势的小盘股走熊,以中证1000为代表,全年跌幅超15%。这种结构性行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行情主导,主流资金越来越具话语权,而广大散户正在逐步边缘化,流动性差、低成交量个股正大批涌现。
事实上,随着公募、私募、养老金、险资和外资等各大机构对A股的大量配置,A股市场已经进入机构化时代。机构的影响力增加之后,整个市场的投资习惯、投资逻辑、投资风格以及市场运行轨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使行情的结构性分化成为常态。而表现在1月以来的行情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对此,有市场人士总结出一个规律,即:市值越大的公司,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市值越小的公司,机构持股比例越小;估值越低的公司,机 构持股比例越高,估值越高的公司,机构持股比例越低;近两年涨幅越大的公司,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跌幅越大的公司,机构持股比例越低。
显然,在机构化时代背景下,市场牛熊混搭色彩浓厚,散户要想赚点真金白银,就必须顺应大趋势,既要有价值投资理念,又要视机构马首是瞻。至少,要用机构的思路去选股,否则,只能充当被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有人也许会说,别拿价值投资忽悠股民接盘。但事实一再证明,不论是白马股的上涨还是5G、芯片 、地产股等政策风口上的板块的爆发,其最大受益者均为机构投资者。站错队和不愿转变思路的人,不仅连汤都喝不到一口,亏损反而会加大。
因此,进入2018年,随着市场结构的根本性转变,若想继续鏖战A股,就要及时启动机构思维,积极拥抱绩优价值股,抛弃绩差股,这样胜算才会更大一些。当然,若想睡个安稳觉,还有另一种途径可供选择,那就是主动 “去散户化”,交给机构去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