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暖风频吹 创新医疗企业上市潮涌动
新经济涌动、“独角兽”奔腾,近期的资本市场春意盎然。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更是随着这股春风陆续登上资本市场舞台,引发市场关注。海外资本市场亦纷纷向医药健康领域优质企业抛来“橄榄枝”。一时间,医疗行业创新型企业炙手可热,整个行业上市热潮涌动。
在诸多行业人士看来,产业政策顶层设计的变革,叠加资本市场成为企业加速发展的助推器,将极大激发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积极性,行业创新正在迈入“黄金时代”。
上市企业“版图”重构
3月27日,药明康德顺利过会,成为继富士康之后第二家快速过会的IPO企业。回顾药明康德的过会历程,2017年7月14日首次刊发预披露材料,2月6日更新预披露材料,直到3月27日过会,整个过程虽不及富士康的“闪电”速度,但也超出了市场预期。
3月30日,迈瑞医疗披露了创业板IPO招股书申报稿(3月26日报送),公司拟募资63.4亿元。这距离迈瑞医疗今年2月13日主动撤回材料终止IPO审查,仅过去一个多月时间。迈瑞医疗同样是一家中概股回A公司,其于2006年9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后于2016年3月完成私有化。
在4月3日召开的2018年第56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甘李药业过会。而在此之前,1月29日,平安健康医疗科技(平安好医生)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在港交所发力吸引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背景下,诸多医疗领域企业如复宏汉霖、信达生物、上海天士力药业、华领医药等有意在港股上市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在近期的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医药、生物科技等已成为各方的“新宠儿”。
此前,科技部火炬中心、长城企业战略咨询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大健康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数目虽不及TMT领域,但亦占据重要的一席。平安好医生、联影医疗、复宏汉霖、科信美德等估值均在20亿美元之上。
上榜企业正成为各方争相接洽的标的,其下一步的融资动作也因此置身于市场的聚光灯下。在回复关于IPO计划的提问时,联影医疗高级副总裁蔡涛表示,目前的确有比较多的机构在与公司进行沟通,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很大,但不会苛求。
复星医药子公司复宏汉霖此前曾于2016年12月提交了挂牌新三板的申请材料,但一直未有实质进展。公司方面有关人士表示,香港市场境外投资者较多,对于生物医药的专业度也较高,因此公司内部亦在积极关注,可以视为选择之一。
众多医疗企业登陆或者拟登陆资本市场,将重构医疗上市企业“版图”。广证恒生分析师赵巧敏估计,目前中资医疗股中的创新药企业在各市场的占比大致为:A股18%、新三板4%-5%、港中概股20%、美中概股50%,且各市场中创新药企业类型亦有所区别:新三板和美中概股以研发型创新药企为主、港中概股中以大型综合药企为主、A股市场二者均含有。但当前格局即将迎来变化。
政策春风激发企业热情
搅动这一池春水的,无疑是政策的春风。
今年以来,港交所宣布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新政,其中包括建议修订《上市规则》以促进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包括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就从事医药(小分子药物)、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包括诊断)生产和研发,但尚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发行人的上市合适性提供了具体指引。
在3月22日的香港生物科技峰会上,港交所广邀了数百家企业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港交所为拓宽上市机制的准备工作现已进入最后阶段。
根据港交所此前的咨询方案,拟吸引以研发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且上市前12个月一直从事核心产品的研发,必须拥有其核心产品相关的专利,且在建议上市前至少6个月得到至少1名资深投资者提供的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此外,相关公司上市时的最低市值需达15亿港元。
香港市场发力争夺创新型企业资源,内地亦不遑多让。在诸多分析人士看来,药明康德的迅速过会,凸显出政策对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重视与扶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对于试点企业设定的门槛是:已在境外上市且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红筹企业;尚未在境外上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红筹企业和境内企业。
A股市场所设定的门槛虽然高于港股市场,但放开了对于盈利的限制。证监会明确,针对创新企业在特定发展阶段高成长、高投入、实现盈利的周期较长等特点,按照《证券法》规定的程序,报经国务院批准,修改《首发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和《创业板首发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不再适用有关盈利及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的发行条件。
而在此之前,如何在研发投入和盈利之间取得平衡,是诸多创新型企业所面临的难题。对此,君联资本执行董事周瑔表示,诸多医疗创新类企业寻求上市时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为了企业长期发展必须大量投入研发,但是这部分投入绝大部分都要进行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表,进而大幅影响净利润水平,导致达不到IPO标准,或者上市之后得不到合理的估值和定价,而这种情况已经在逐步改善。
创新药企业估值方式生变
各大资本市场积极拥抱新经济,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瑞博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梁子才表示,原来只有纳斯达克一个选项,香港市场开放之后,眼前至少有两个选项。A股市场对新经济的开放,对一些企业而言又建立了潜在的第三个选项。
面对A股、港股及纳斯达克等资本市场伸出的“橄榄枝”,医疗界的“独角兽”们将作何选择。一些企业对港交所为生物科技类企业赴港上市所开辟的优惠政策还持观望态度。国投创新合伙人尹正表示,相较于纳斯达克的确定性,香港市场刚刚开始发源,之后能否成为活跃度高、吸引投资人和上市公司的板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A股市场,医药创新企业也在密切关注制度变革的新动向,对行业内企业而言,登陆A股资本市场的最终成行,还需要制度上更多细节落地。
事实上,近年来,医疗行业创新迎来多方面的强力推动,除了资本市场的助力外,产业政策层面更是利好频出。随着顶层设计的推进,整个行业逐步进入“创新时代”。
去年10月,《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下称《创新意见》)印发,创新药在其中获得优先审评、专利补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等多项支持。兴业证券医药分析师表示,去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针对国内创新药研发端激励不足、临床试验产能受限、临床和上市申报审批时间过长等多方面困境,为创新药提供了诸多实际利好。另外,随着分类管理逐步推行,国内创新药的标准将会提高,过去创新层次较低的Me-Too甚至Me-Worse药将受到冲击,而真正有能力做到全球性创新级别的企业将集中享受政策红利。
此外,安信证券分析师崔文亮表示,随着我国药审、医保等顶层设计政策的改革,叠加产业蓬勃发展与资本追捧的共振,激发了医药创新的积极性,创新药企业的估值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来,创新药在研品种带来的股价和估值提升现象在港股和A股市场中分别上演。兴业证券医药分析师表示,港股市场表现的尤为明显,2017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医药市场的估值体系悄然出现一些变化,在传统估值体系下的优质标的依旧保持较好的上升趋势,而变化在于对pipeline(在研产品管线)的衡量已经逐渐加入当前的估值体系,医药市场开始从固有的“PEG”估值转向“PEG+pipeline”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