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热捧科创IPO 投融中两个矛盾浮现
传统经济领域融资在严监管下资金紧张,新经济中涌动的热钱逐年增加。这是当下资金流向的写照。
新经济围绕创新和科技,在目前的PE/VC投资项目当中,对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行业的投资数量已经超过曾经排名首位的互联网,生物技术、医疗等也是前三位的热点方向。
近日,浦发硅谷银行调研了约200位中国科创企业高管,主要来自科技和医疗健康领域,其观点所形成的趋势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了科创领域投融资的现状。
《中国科创企业展望2018》报告显示,80%创业企业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认为最有前景的三个领域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医疗、大数据。
但是结合调研结果与市场情况,也呈现出两点“矛盾”。
资金充裕VS早期融资难题
根据清科旗下私募通统计,从募资端看,2017年中国私募股权新募集基金共2,533只,同比增长51.2%;基金规模1.4万亿元人民币,约为2016年的1.4倍,募资增长率达42.7%。整体可投资本量达到1.85万亿的高位,可投资金充足。
在投资端2017年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数比2016年下降2.4%,但投资总额接近万亿人民币,约是2016年的1.65倍。
2017年有大量企业完成巨额融资。数据统计,中国市场去年单笔融资超过1亿美元的案例达到89起,对比来看,美国同等规模的案例有98起,中美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步缩小。
巨额融资案例以滴滴为首,其在2017年的两轮融资共95亿美元,超过5年前VC市场的募资总额。
“目前美国PE/VC行业可投资金规模已经达到万亿美元,流动性相对过剩。而中国也处在类似周期。”硅谷银行中国投资人关系管理董事总经理吴昊表示。
资金充裕的市场环境让科创企业产生乐观看法。上述调研结果显示,2018年55%的中国科创企业预计下一轮资金来源为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与2017年相比变化最大的是,预计下一轮投资来自天使投资/小额VC等早期投资的受访者从2%增长到14%,表明这些企业预期将在更早期阶段启动融资。
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中国科创企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中第一项也是融资的难度。在调研中,88%的中国科创企业认为融资环境严峻或存在一定挑战。
吴昊认为:“尽管融资数据非常乐观,市场流动性非常充沛,但这些市场资金中绝大部分还是投向头部的10-15家企业,对于科创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早期企业,在随着国内监管环境变化、资管新规出台,加之后期巨额融资轮的‘抽血’作用,早期科创企业的融资成功概率、投资案例数是否会出现下滑,有待观察。”吴昊表示。
IPO大年VS保持私有意愿增长
同样由于可投资金充裕,科创领域企业IPO也不再是募集大额资金的唯一选择,将IPO视为长期目标的科创企业正在逐渐减少,更多企业希望保持私有。
上述调研显示,2018年将IPO视为长期目标的科创企业占比51%,占比较2017年下降8个百分点,希望保持私有的则从18%增长至26%,上涨了8个百分点。
但IPO仍是超过半数企业的首选。据清科统计,由于审批加速,2017年股权投资退出案例中,接近三分之一通过IPO退出,再次成为最主要的退出方式。
吴昊认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天的科创企业选择IPO主要是在为股东创造流动性和推出通道。”
浦发硅谷银行在调研中将科创领域的独角兽公司的IPO压力从两个维度考察,第一个是公司距离上一次融资的时间间隔,间隔越久,公司进行IPO的压力就越大;第二个角度是以早期投资人的进入时间,创立的年份越久意味着企业上市的压力会更大,把两个维度相结合,如果企业创立年份久且融资期间隔时间长,企业的IPO压力最大。
基于此,具有投资人推出压力的公司数量较多,浦发硅谷银行认为,2018年将是科创企业选择开启IPO的大年。
近期关于A股市场欢迎科技独角兽回归的话题沸沸扬扬,这意味着中国意识到争夺创新经济企业的重要性,横向来看,港股和美国市场也都在推出相关政策吸引独角兽的加入。
日前,曾有媒体报道证监会对券商做出窗口指导,对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4个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可复制富士康模式,走IPO快速通道。
但同时证监会也提高了申报企业在利润上的要求。多位券商分析人士均认为,这是在给中概股回归铺路。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当时这些创新型独角兽企业选择海外上市主因不符合A股IPO标准,现在新经济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加深,A股市场的产业结构却依然偏向传统,通过变化规则吸引新经济企业的回归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