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 > 养殖技术

养殖蚯蚓用途广 饲喂采收有技巧

来源:互联网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陆生环节动物,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可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饲料,也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其运动和排泄物可使土壤疏松、提高肥力。蚯蚓用途广,饲养成本不高,本期笔者介绍一组蚯蚓饲养实用技术,希望为农民朋友带来帮助。

  高产饲喂方式

  分期饲养。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会因为在采收利用时无法分别大小,使已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导致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或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提前采收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因此,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薄饲勤除。成蚓每月投料2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3~4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适时采收。按以往的经验,蚯蚓一般年收获3~5次。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同时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轮换更新。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3~4月更新一次。

  养殖管理。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种蚓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2.5公斤或每平方米1~1.5万条,每隔6~7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孵化床。孵化基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1~2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蚯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密度控制。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科学利用沼渣饲喂蚯蚓

  蚯蚓的蛋白质含量高并具有多种营养物质,它既是鸡、鸭、猪、鱼的良好饲料,也是人类的有益食品。蚯蚓粪能活化土壤,是高级园艺肥料。蚯蚓粪含腐殖酸高达11%~68%,可以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可使油菜、棉花增产10%以上。用蚯蚓作为饲料添加剂,肉鸡提早7~10天上市,产蛋率提高15%~30%。

  蚓床制作。蚯蚓的养殖方式很多,有室内、室外养殖,室内有坑养、盆养和箱养;室外以坑养为主。根据农村现有条件,可采用室内地面养殖床和室外养殖床两种方式。室内地面要求为水泥地面和坚实的泥土面,房间要求通风透气,黑暗安静;室外应选择朝阳、地势稍高的地方,床下泥土要拍紧压实。夏季需搭简易凉棚遮阳防雨,在饵料上盖湿草,厚度10~15厘米,以避免水分大量挥发。

  饵料配制。将从沼气池中捞出的沼渣沥干、摊开,让沼渣中的氨气和沼气逸出,然后将80%晾干的沼渣和20%的烂碎草、树叶及有机生活垃圾等拌匀上床堆放,其厚度为20~25厘米,湿度65%。

  蚓床管理。蚯蚓生活的适宜温度是15~30℃,低于12℃就停止繁殖,超过35℃就有热死的危险。因此,高温季节应注意洒水降温,冬季注意覆盖,增温保暖。一年中,4~5月份是生长繁殖旺季。在适宜条件下,蚯蚓每隔7~8天产卵一次,每卵可孵出3~4条小蚓,幼蚓一般60~90天可成虫,4个月长成。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每月添料一次。要定期清理蚓粪并将蚯蚓分离出来,这是促进蚯蚓正常生长的重要环节。最好将大小蚯蚓分开饲养,因为混养可能造成成蚓自溶而影响产量。

  防止伤害。蚯蚓的天敌很多,如水蛭、蟾蜍、蛇、鼠、鸟、蚁、螨等。养殖床(地)要遮光,切忌强光直射,不要随意翻动养殖床,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农药、工业废气(包括煤气)的污染。

  采收方式

  蚯蚓养到一定程度,除了一部分用于继续繁殖以外,其余采收用来饲养蜈蚣,饲养方法不同采收方法也不一样。

  光照驱赶法。此法适于室内饲养床、饲养箱和饲养池的采收。在饲养床内的蚯蚓,大部分达400~600毫克,每平方米密度达1.5~2.0万条的情况下,可以采收一部分,以免影响增殖。采收的方法可利用蚯蚓避光性,在光照下用刮粪板逐层刮料,驱使蚯蚓钻到饲养床下层,并聚集成团。然后把蚯蚓置于孔径5毫米的大筐上,筐下放收集容器,在光照下,蚯蚓自动钻入筛下容器。蚯蚓外表黏附的粪粒和有机物,残留在筛上。

  红光夜捕法。此法适于田问饲养蚯蚓的采收,利用蚯蚓夜间爬到地表采食和活动的习性,在凌晨3~4点,携带红光或弱光的电筒,在田间捡收。

  诱捕法。此法用在室内饲养床,也可以用于大田饲养蚯蚓的采收。采收前在旧饲料表面放一层蚯蚓爱吃的食物,如腐烂的水果等,经2~3天蚯蚓大量聚集在烂水果里,这时迅速将成群的蚯蚓取出,经筛网清理杂质即可。

  在田间可选择蚯蚓喜爱吃的饲料,堆放在饲养槽附近,次日凌晨在饲料堆中收集蚯蚓。也可以沿饲养池或饲养池边缘挖1条深10厘米以下的小沟,沟的两端埋2个深约30厘米的陶瓷缸,或挖2个土坑,部分蚯蚓夜间沿沟槽爬行,进入瓷缸内或土坑中,黎明前即可收集。

  加工技术

  根据不同用途,可将蚯蚓加工成蚯蚓干、蚯蚓粉或膨化蚯蚓。前两种制品主要供药用(地龙)和饲用,而膨化蚯蚓质地疏松、体积大,主要供出口或作饵料使用。

  蚯蚓干。把收获的成蚓分散在干净水泥地面上曝晒,使其快速脱水晒干,即制成蚯蚓干(含水量20%以下)。因蚯蚓在适温、适水条件下有尸解现象,必须快速致死晒干,否则会减少重量而受损失。

  蚯蚓粉。将蚯蚓干用粉碎机,加80目的筛网,粉碎即成。

  膨化蚯蚓。冬季利用严寒气温,夏季可用冰箱,把蚯蚓冰冻(利用结冰水体增大原理,蚯蚓体腔已达膨胀目的),之后速晒干或烘干,即成膨大、疏松的蚯蚓干。

  夏季降温方法

  搭棚遮荫。夏季气候炎热,蚯蚓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棚上用麦秆、稻草编成帘子遮荫效果比较好。棚建成南低北高,草帘由棚顶中心先挂,蚓床上盖草帘子,最好盖水葫芦、水花生、青草等。气温34℃时,棚内蚓床上盖草帘子,蚓床表层下6厘米处温度为30℃;盖40~50厘米厚的水花生,温度为28℃;无棚只盖旧席子的温度为35℃。所以搭棚后蚓床再盖草帘子,特别是盖水葫芦、水花生降温,不仅蚯蚓生长快,而且产卵量大大增加。

  蚓床盖草。气温渐高时,在遮荫的蚓床上必须盖草帘子,最好盖水葫芦、水花生、青草等。

  浇水降温。蚓床温度宜在30℃以内,避免蚯蚓受高温休眠而影响产量。高温期必须每天下午浇水一次,以利蚯蚓晚上在潮湿环境中爬到蚓床表层觅食,有条件的早晚浇水2次效果更好,但须注意不能用晒得很热的稻田水或严重污染的工业废水。

推荐阅读

Copyright© 中华前沿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