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养调控方面减少养猪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对养猪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通常应对措施主要是提高猪场的粪污处理能力。但是,污水处理不仅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被动措施,而且大大增加了养猪生产的成本。要从根本上有效减少养猪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需要从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
一、准确评估猪的营养需要和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
猪日粮营养不平衡或营养过剩均会导致过量的营养物质随粪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因此,设计出营养水平与动物生理需要基本一致的日粮,是减少营养物质浪费的关键。精准饲养技术是根据群体中每个个体的实际需要量来供给营养物质,所以被认为是提高日粮氮、磷和其他营养物质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和养分排泄的必要手段。研究发现,采用精准饲养技术评估生长育肥猪的赖氨酸需要量,发现精准饲养可以显著降低氮、磷的摄入量和排泄量。此外,配合日粮还应考虑饲料原料的选择及原料营养组分的变异。猪用饲料原料各种各样,动物对其养分的可利用率存在一定差异,不能消化和不可利用的养分被排出体外。采用高消化率、高可利用率的饲料原料,使其大部分养分被吸收,进而尽可能地被动物生产所利用,是减少养分排泄的手段之一。同一种饲料原料,不同产地和品种间的养分含量也会有差异。研究发现,同一地区不同玉米品种间消化能和代谢能差异显著,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玉米间消化能也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日粮配方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用饲料原料营养素含量的实际测定值。
二、阶段饲养,公母分饲
实行阶段饲养,可以满足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随着体重增加,猪对大多数养分的需要量逐渐降低。根据不同阶段猪营养需要量变化规律调整日粮配方,将会缩小日粮养分与需要量的差距,从而减少养分排泄。研究表明,与生长肥育阶段饲喂同一种日粮相比,三阶段饲喂方式可使氮的排放量降低16%。
三、依据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日粮
饲料配制仅考虑粗蛋白质水平是不够的,理想蛋白质技术是完全按照猪维持生长需要提供等量的各种氨基酸,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日粮中各种氨基酸的比例越接近理想蛋白质模式,氮的利用率也就越高。减少氮排出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保持日粮氨基酸平衡和满足生长发育需要的前提下,降低日粮中蛋白质含量。目前,低蛋白日粮在养猪业中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低蛋白日粮是指日粮蛋白水平按NRC(1998)推荐标准降低2~4个百分点,同时添加适宜的合成氨基酸,降低蛋白原料用量来满足动物对氨基酸的需求的一种日粮。许多研究表明,低蛋白日粮补充氨基酸可以使氮排泄量减少20%。
四、日粮添加植酸酶,减少磷的排泄
饲料原料中磷的存在形式影响其利用率。植物性原料中磷大部分以植酸磷形式存在,其占总磷的比例从60%(豆粕)到80%(米糠)不等。植酸磷必须经过酶的水解,释放出无机磷才能被猪所利用。单胃动物本身没有降解植酸酶的内源酶,对其利用率非常低,大量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植酸磷通过粪尿排泄进入环境。研究显示,日粮中只有36%的磷被生长猪所利用,55%以粪磷的形式排出体外。在断奶仔猪低磷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其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日粮中植酸酶添加量的增加,单位增重磷排放量呈线性降低。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释放出动物能够利用的磷,从而使原本经由粪便排泄的大部分植物来源磷被消化吸收利用,粪便中磷的排泄量减少30%~50%。
五、调节日粮微量元素添加水平及添加方式
高铜和高锌可以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但其中接近90%~95%会排出体外。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铜和锌分别达到100~200毫克/千克和100毫克/千克以上时,即可造成土壤的铜、锌污染和植株中毒。因此,我国对饲料中微量元素的添加水平进行了限定,因此应按照农业部关于《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的推荐标准添加。微量元素的氨基酸螯合物是由氨基酸与微量元素按一定比例螯合而成的最新一代微量元素添加剂,因其接近动物体的天然形态可直接被吸收利用,在饲料中使用时微量元素利用率高且能减少环境污染。研究表明,添加低剂量(105毫克/千克)有机铜,其铜的吸收利用率比硫酸铜高,且可减少粪铜的排泄。因此,在日粮配制时应考虑以有机微量元素取代猪日粮中无机微量元素。
六、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作为配合饲料的重要微量活性成分,起着完善配合饲料的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减少饲料养分损失及改善畜产品品质等重要作用。当前环保型饲料中应用的饲料添加剂包括酶制剂、益生素、植物提取物、有机酸、寡糖及除臭剂等。研究发现,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和β-葡聚糖酶,结果显示,猪对粗纤维的消化率提高48.9%,粗蛋白质消化率提高16.5%。酸化剂可提高胃液酸性,促进乳酸菌等有益菌大量繁殖,抑制大肠杆菌等外来菌的生长,提高胃中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日粮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